文史走马灯

闲谈古今,笑看风云

《锦衣之下》中,袁今夏无意中通过两样物件,传达了对陆绎的爱慕

《锦衣之下》正在持续热播当中(发文此时,已然完结),一方面,明朝朝堂的斗争逐渐在进入白热化,另一方面,由任嘉伦和谭韵松扮演的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线也在不断的加码当中。朝堂的明争暗斗早已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铺垫,现在到了浓墨重彩的时候;而袁今夏和陆绎的感情,则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件,慢慢的酝酿出了香甜的结果。

  

  有句话说得好“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隔层纱”。

  陆绎是锦衣卫指挥使的儿子,自小就耳濡目染了锦衣卫的办事方式,为人理智冷漠,善于谋略。所以在面对开朗活泼的袁今夏时,他通常表现得冷漠与木讷,似乎是一个不会笑也不知何为欢笑的木头。但是,这部剧中还是给了人一点小惊喜,就是通过小事件和闪回的方式让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逐渐从朦胧走向明朗,给人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让人印象最深的有两件小事,一件事是隐秘而婉约的伏笔,而另一件事则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

  

  第一件事发生在扬州。

  陆绎、袁今夏、杨岳、谢霄、上官曦等人正在夜游扬州,街道上两旁满是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的花灯,众人一边赏着花灯,一边悠哉哉的闲逛在街市之间。不得不说,袁今夏在本剧中就是“好奇心担当”,她立刻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那就是【剪纸】。剪纸实际上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代人们在喜庆节日之时表达祝福和寄托美好愿望的传统物件。许多妙龄女子总是寄情于物,表达她们对自己心上之人的爱慕。那么我们来看看,一行人中的两位女子都剪了什么?

  

  上官曦剪了一把双刀,双刀上面镶嵌着红豆,诗有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上官曦将剪这双刀,一是追忆曾经与谢霄的相处过往,二是含蓄地表达了对谢霄的爱慕之意,然而谢霄毕竟是个大男孩,榆木脑袋不开窍,完全没有感觉。我们再来看看袁今夏剪的是什么呢?

  

  袁今夏剪了一条鱼,这可不是不同的鱼啊,按照袁今夏自己的解释,这是一条会飞的鱼。当听到这句解释之后,我不得不感慨,“无形中的表白”最为致命,袁今夏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条会飞的鱼,其实包含着众多的意思。鱼者,水中之生物,缺水则亡;飞鱼者,破水而出,遨游天地,得自由哉!所以袁今夏自己也解释,这种飞鱼叫做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袁今夏希望自己能够变为鲲鹏,拜托束缚,逍遥游于天地之间。

  

  而第二层意思,或许连袁今夏自己都没有想到。因为在明朝时候,锦衣卫的专用服饰就被叫做【飞鱼服】。当然,明朝锦衣卫所穿飞鱼服当中的飞鱼并非是真的鱼,而是一种近似龙首、鱼身、有翼的虚构形象,“飞鱼类蟒”,是仅次于蟒袍的一种隆重服饰,体现了皇帝对于获赠飞鱼服之人的信任与器重。而在一行人当中,只有陆绎是锦衣卫经历,这其中不免有了一语双关之意思。因此,陆绎当时的神情似乎也是有所察觉,也可以说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至于袁今夏到底是不是无意呢?也许袁今夏自己也不知道吧。

  

  第二件事发生在杭州。

  春服既成,阳光明媚,袁今夏和陆绎等四人走在杭州的街道之上。不得不再次感慨,编剧一定是将袁今夏的人设定为了“充满好奇心的外向型人设”,因为,这一次又是她发现了新奇好玩的物件。这个物件在我的上一篇文章当中介绍过,叫做【闹嚷嚷】,也叫作【闹蛾】,是一种装饰性物件,可用金乌纸制作,也可用真金白银铸造成有趣的蝴蝶、飞蛾等形象,人们在节日的时候将其戴于头上,取一个“欢喜、热闹”之意味,乃宋代遗风。

  

  袁今夏为自己选了一个【飞鸟】形状的【闹嚷嚷】,而为陆绎选了一个【鱼】形状的。不得不再说一句,“无形狗粮最为致命”,编剧在扬州时候用过的伏笔与隐喻,在杭州时再次用了起来。连谢霄这个榆木脑袋都察觉到,这鸟和鱼一看就是一对。为什么呢?第一个原因,就像谢霄所说,这两个闹嚷嚷都是由同一张金乌纸所做。而第二个原因,则是编剧通过伏笔为其添加的含义,那就是鱼和飞鱼之间的关系。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如果陆绎头上戴着的是“鱼”,袁今夏头上戴的是“鸟”,则正好形成了“鲲鹏”,鲲是鹏的前生,鹏是鲲的今世,前世今生,好一对金玉良缘。

  

  袁今夏(或者说是编剧)通过两样传统物件,于朦胧之中表达了自己对陆绎的爱慕之意,终于是点醒了陆绎,让他这颗榆木脑袋终于开出了花,没有错过这份情意。/我是文史走马灯,欢迎关注我对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的个人解读。

  


评论(2)

热度(16)